农历三月初三,草长莺飞,柳绿花繁。溱水与洧水交汇的河边,一犁杏雨幽幽,三径桑云淡淡,万物萌动,春情勃发。
河水对面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消灾除邪的祓禊仪式,青年人在河边或是相互追逐,或是撩水嬉戏。这时一对少年男女踏着柔软的青草,各自手拿一棵兰花,心领神会地踱到河边,走到一起。女孩仰着头调皮地问男孩:你怎么不到那边会场上呢?男孩说去过了。女孩就说:再去一次嘛!如果先到溱水,然后再到洧水,那个场面又大又好玩呢!男孩同意了,还赠给她一束芍药花。然后拉起女孩的手,两人肩并肩说笑着向远处的花林深处走去……
这一幕发生在大约2500多年前中国周朝的情景剧,让当时的采诗官记入《诗经·郑风·溱洧》篇中:“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士与女在“三月三”这春情盎然的时日里,踏青幽会,互订终身。
健康、大胆、奔放、自然的爱情从“三月三”的溱河与洧河边荡漾开去。后人很重视这首诗,认为这就是“三月三”中国情人节的生活情态。因为这首诗,让原本在河南新密市郑庄公墓附近汇合后流入双洎河的溱洧二水也赋予了新的意义,“溱洧”从此变为男女游乐之处或男女私情的代名词,而“洧外”、“洧津”两词也成了男女谈情结爱之处的专用语。
“三月三情人节”的传说
“三月三”能成为中国情人节是有着古老传说、民间风情和官方提倡等诸多基础的。“三月三”原称上巳节,因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而得名。由于每年的三月上巳都不固定,但又都在三月三日前后,从魏晋开始就统一将上巳节定在三月初三。根据这个节俗的内容,民间又将“三月三”称为三月节、三月会、情人节、定情节、女儿节、求子节、游春节等。
据古老传说,上巳节这一天是伏羲、女娲交合的日子,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还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娲的习俗。这说明上巳节的产生最初当和人们祭祀神灵、祈求生育子嗣有关,因而这一天也是众人游乐及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谈情说爱的日子。从三皇五帝以至禹汤,都承续古制将三月上巳这个习俗延续下来。周朝时虽然已在仪礼中严格规定了婚嫁六礼,但为了人口的繁育,仍规定了上巳会男女的仪礼内容,以此顺应天时节令,使适龄男女都能有家有室,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每年这一天,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们都穿上新缝制的春装,倾城邀约而出,或到江河之滨嬉戏沐浴,或至深山幽谷采摘兰草,或去郊野陌上宴饮行乐,认为这样可以祓除不祥。而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节日的主角,他们载歌载舞,自由寻找或约会情人,既顺应了气候和人体生理发育的自然节令,又有利于人类的自身繁衍与社会和谐及文明进步。此事还正式地记入了《周礼·地官·媒氏》中:“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官方给了“三月三”情人节一个法定的地位。于是后来的“三月三”不仅有了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余人于兰亭集会,曲水流觞,欢饮之间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雅事;还有了杜甫《丽人行》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暧昧、香艳故事;更有了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去年今日”之怅惘情事。从此,“令会男女”成为“三月三”节日中最核心、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节日习俗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的婚姻形态也在进步和变化,但这种春天令会男女的规俗却一直延续下来,三皇五帝以至禹汤,都承续古制。周朝时虽然已在仪礼中严格规定了婚嫁六礼,但为了人口的繁育,仍规定了三月上巳会男女的仪礼内容,以此顺应天时节令。
“现在的三月三只有在少数民族才可以看得到,他们那里依然保存着最古老的自由恋爱风俗。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西部的黎族青年男女,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地来到有南洋海岛风味的山坡上,寻找爱情,庆祝恋爱。
云南大理的白族青年男女,在农历三月三,在蝴蝶泉边欢聚、唱歌、跳舞、恋爱。情投意合、心照不宣的姑娘用手指挠挠男士的手心,双方便携手出入……
广西壮族人民在季春三月三开展活动时,各村男女在一起跳舞、唱歌、抛绣球。玩时男女青年各一队,并各自选出队长,相距约五十米远,划出界限,相互抛接,凡是抛出界限或接不到的都算输。男女青年以此互相物色对象,为选择佳偶进行投情活动。